发布日期:2025-08-14
字体
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强、发展韧性足,是泉州未来产业发展的金苗子、生力军。为引导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开辟“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有我精”的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泉州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根据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企业〔2022〕63号)和省工信厅《福建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闽工信规〔2022〕12号)等有关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市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大力创新发展“晋江经验”,鼓励广大中小企业聚焦“专、精、特、新、链、品”,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方向、10个细分领域链群,加快塑造创新发展内核,卡位产业链核心环节、攻关一批关键技术、培优一批特色产品、抢占细分领域市场,为勇当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主力军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坚持挖潜存量、引育增量。通过存量企业提质升级、民营企业嫁接新技术、精准招商引进、知识创业加盟、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国企股权投资培育等多种途径,培育壮大全市专精特新企业群体。
二是坚持因势利导、差异发展。聚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关键环节,以及当地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链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能力,推动中心市区、沿海县(市、区)、山区县结合各自优势条件,培育各具特色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坚持分段培育、精准帮扶。对处于初创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着重加强产业基金投资、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宣传等支持,对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企业上市、研发、技改等支持,对处于稳定发展期的企业加强用地、融资、人才等企业增资扩产所需的要素支持。
四是坚持高看厚爱、顶格支持。赋予专精特新企业专属的“特殊身份”,行政审批服务开绿色通道,存量政策顶格支持、享受门槛适当降低,尽力推动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双倍增。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及市直有关单位,以下均含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不再逐一列举)
二、发展目标
着力构建一体推进、精准服务、协同发展的分段培育体系,争取用三年时间实现我市“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活跃局面。
到2023年底,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左右,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平均达4%以上,拥有经认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的企业占50%左右,初步认定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园区。
到2024年底,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0家左右,企业创新能力和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平均达5%以上,数字化测评三级以上企业占比超70%,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发挥“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作用进一步凸显;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载体有效扩大,培育新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园区。
到2025年底,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0家左右,全市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00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200家(市级);上市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10家以上,其中北交所上市5家、科创板上市实现突破。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及市直有关单位)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能力提升行动
聚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通过存量挖潜和增量引育相结合,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降低配套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链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能力。
1. 加快补齐电子信息产业短板。依托龙头企业引领、重大项目带动,聚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子技术、工业软件等产业细分领域,通过精准招商引进、知识创业加盟等方式,招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领域,发挥晋华、渠梁、三安等龙头企业集聚效应,重点引进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终端应用等关键环节项目。光子技术领域,依托泉州芯谷安溪分园区、石狮市光子技术产业园区等载体,完善LED全产业链各环节,延伸布局MiniLED、MicroLED等高端光电产品。超前谋划尖端光子赛道,构建泉州特色的光子技术产业生态圈,助力我市奋进5G新基建、超前锚定6G时代。智能终端领域,围绕微波通讯制造等提升方向,拓展“模组硬件终端制造+一揽子解决方案+后续运维”市场,延伸布局新兴增长领域市场,弥补无线通信集成系统、智能可穿戴等短板。大数据与软件信息服务领域,依托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软件优势,聚焦泉州传统产业数字化需求,通过平台建设引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探索建设产业大数据中心、产业大脑,弥补工业大数据、工业软件等短板。(牵头单位:泉州半导体高新区管委会、市工信局、数字办)
2. 大力锻造智能装备产业长板。发挥机械装备制造领域中小企业数量多、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瞄准关键智能基础零部件、成套装备及数控系统等短板、空白领域,通过帮扶存量企业提质升级、研发机构孵化等方式,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电气设备及智能电网领域,依托龙头企业和平台载体,重点布局特高压、分布式储能、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等领域设备制造,弥补配电设备、充电设备、设备成品检测等领域短板。关键智能基础零件制造领域,聚焦工程机械、纺织鞋服机械等本地机械制造配套需求,重点弥补智能传感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智能基础零件制造短板;借助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平台,开展工业机器人、新能源装备、数控机床、智能轻工特色装备等成套设备、单机设备的研发创新。鼓励支持企业积极研发首台(套)重大装备,推动装备产品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3. 积极延伸拓展新材料产业新领域。立足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导向,围绕高端精细化学品、Ⅲ-V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短板、空白领域,通过民营企业嫁接新技术、整合重组壮大等方式,发掘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化工新材料领域,利用联合石化、中化的基础原料资源,结合我市石化产业链下游配套需求,弥补特种橡胶、高端精细化学品等短板,填补关键新型催化剂、高端聚烯烃树脂等空白。纺织新材料领域,发挥泉州纺织材料链条完整优势,引导企业联合攻关、精准研发,开发出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材料,弥补功能性纺织面料、石墨烯改性功能纤维等短板。电子新材料领域,承接本地大院大所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引导石化园区向电子新材料领域延伸布局,弥补高性能电子陶瓷、电子湿化学品、Ⅲ-V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短板。新能源材料领域,围绕周边锂电池制造龙头企业的配套需求,依托南翼国家高新区,重点招引锂电、光伏、氢能、储能等新能源材料领域重点项目和专精特新企业,弥补先进光伏材料、锂电池关键材料及原材料、氢燃料电池材料等短板。(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
4. 加快引育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结合全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孵化培育的需求,瞄准研发设计、新兴产业技术、数字技术赋能等方向,通过传统产业跨界裂变、产业基金投资培育等方式,裂变孵化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以建材家居、健康食品、陶瓷等传统产业为重点,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品牌+设计’“智能+文创”的要求,强化产品创新、文化创意、技术升级,开发新产品、衍生新产业、进军新领域、拓展新业态,培育一批创新模式、迭代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引导创新资源和先进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精准推动新兴产业扩大规模,提升企业在细分领域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农业农村局、城镇集体联社、科技局、市场监管局、发改委)
专栏:各县(市、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向
1. 中心城区做大做强都市型工业
鲤城区:依托鲤城科创园等,引进培育纺织新材料,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专精特新示范园区,培育电气设备与智能电网、成套装备及数控系统产业集群。
丰泽区:依托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育成基地,重点聚焦大数据与软件信息服务、智能终端、电子新材料三个领域,以“园中园”方式,打造特色专精特新示范园。
洛江区:发挥铁拓机械、新源重工、中移物联等龙头企业作用,重点聚焦成套设备及数控系统、智能终端、电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建设标准化园区,招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泉州开发区:依托企业建设标准化园区,重点发展电气设备及智能电网制造、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引进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原有企业增资扩产。
台商投资区:依托多个标准化园区,围绕电气设备及智能电网、成套设备及数控系统、电子新材料等领域,引育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2. 沿海县(市、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泉港区:发挥联合石化、国亨、天辰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在高端聚烯烃、高端精细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引育专精特新企业。依托福师大石化研究院等平台,面向周边配套需求,培育新能源材料、电子新材料等领域专精特新企业。
石狮市:聚焦纺织鞋服产业优化升级需求,承接大院大所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功能性纺织面料、石墨烯改性功能纤维材料等纺织新材料专精特新企业;依托中石光芯、光芯片研究院等龙头项目和研究院所,培育光电信息领域专精特新企业。
晋江市:依托集成电路“三园一区”、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等,发挥晋华、渠梁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进集成电路设计、设备和下游智能终端领域的企业;依托装备制造安海园和金井园,集聚关键智能基础零件制造、成套装备及数控系统、纺织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企业。
南安市:依托泉州芯谷南安园区,重点招引化合物半导体设备、第三代半导体、车规级半导体等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发挥本地机械制造基础,引导传统产业裂变关键智能基础零件制造、成套装备及数控系统、纺织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专精特新企业。
惠安县:依托泉惠石化工业园区、惠东新材料园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招引化工新材料企业;依托福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发挥石大胜华、易动力新能源等带动作用,集聚锂电池关键材料、原材料等新能源材料企业。
3. 山区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带
安溪县:依托泉州半导体产业园区安溪分园、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泉厦经济合作区等载体,重点培育大数据与软件信息服务业、光电信息、关键智能基础零部件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领域,引进专精特新企业。
永春县:发挥“香、醋、瓷”特色产业优势,培育“智能+文创”、电子陶瓷、健康食品等本地特色产业;依托永春工业园,重点发展纺织新材料、电子新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德化县:发挥陶瓷文化、陶瓷工艺等传统优势,聚焦陶瓷工业设计、陶瓷数字化、智能化成套设备、“智能+文创”等领域,培育“陶瓷+”专精特新企业。
(二)实施专精特新特色园区建设行动
创新供地用地模式,打造优质园区载体,精准配置要素资源,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推动龙头企业增资扩产,加速行业引领带动,构建产业生态圈,引进优质企业群体,壮大专精特新主体规模。
1. 保障龙头企业增资扩产空间。对在产业链中处于设备总装、芯片制造、系统集成、关键新材料研发等环节,具备牵引带动力的专精特新龙头企业,有增资扩产需求且近三年年均纳税超1500万元的,可给予单独供地新建园区。市资规局牵头成立中心市区(鲤城、丰泽、洛江、泉州开发区、台商投资区)专精特新龙头企业供地小组,各县(市)、泉港区参照执行,“一企一策”充分保障专精特新龙头增资扩产用地需求。(责任单位:市资规局、工信局)
2. 鼓励头部企业打造产业生态圈。支持龙头企业改造提升现有园区,盘活周边边角地、插花地、夹心地,允许自持厂房比例超40%的龙头企业,以租赁、出售或者先租后售等方式将其余厂房提供给上下游企业使用。探索采取政企联动运作模式,由龙头企业建厂房并负责招商,政府以土地入股,推动园区实现共享研发、共享大型生产设备,带动入园企业发展。(责任单位:市资规局、工信局)
3. 打造泉州专精特新示范园区。在各县(市、区)规划建设一批专精特新集聚园区,按照“一园一特色、一园一体系”标准布局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集成构建“技术转化—中试加速一测试验证—成果推广”全链条服务,加强土地、能耗、碳耗、排放等资源要素统筹管理,推进资源要素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鼓励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发展,对集聚4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产业园区授予“泉州市专精特新园区”荣誉称号,园区需为集中连片,且园区内创新型中小企业以上产值占园区内企业总产值20%以上。符合条件的纳入“四个一批”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滚动项目享受相关政策,并给予更大力度政策支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4. 开展名企优企引进攻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短板弱项,依托泉州现有产业基础,加大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落地专精特新园区,对新招引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实施“增资扩产”计划,争取一批在外泉企(泉商)回归投资,推动一批“大优强”企业扩大投资。鼓励域内龙头企业开展上下游并购、技术并购,对达到一定经济规模与效益的并购项目实行产业基金参投、跟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和市直相关单位)
(三)实施产业创新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搭建产业共性服务平台,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公共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完善企业为主导的创新生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提高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成果市场转化率,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1. 加强检测中试平台建设。支持以同类型企业+院校(或行业协会)模式共建检测平台,对达到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要求的新购入检测设备按规定给予补贴;对面向社会开放的中试平台,以“揭榜挂帅”“科技创新券”等政策对中试平台项目建设、开展中试服务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财政局)
2. 建立开放创新联合体。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大型科研仪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装置等,对符合科技创新券要求的,按其实际发生额予以后补助。支持市场化专业机构联合龙头企业、高校院所与科研机构面向企业开展场景创新、品牌建设、质量管理、资本对接、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数字化服务等多元化精准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财政局)
3. 推动研发平台全覆盖。实施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和支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实现基本覆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设立争创各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财政局)
4.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市级重大科技专项中,设置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专题板块,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关键核心技术与重点创新产品等重点研发方向纳入市级以上重点支持领域。强化现有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紧密结合,开展联合研发创新,加快攻坚关键领域技术与产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财政局)
(四)实施专精特新金融服务保障行动
支持设立专精特新产业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开发定制化融资产品,组织投融资对接会、专场路演等活动,推动银企对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满足不同阶段企业的个性化金融需求。
1. 推动市属国企基金参股投资。鼓励市属国企参(控)股市内外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鼓励金控、交发集团等市级国资集团公司母基金采取直投、跟投形式,或共同出资设立专精特新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参股我市创新型、专精特新等“金苗子”中小企业,并将基金参投工作纳入市属国企年度绩效考评,力争每家市级国资集团公司每年参投不少于3家创新型、专精特新企业。市金融局、国资委牵头抓好督促指导,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市金融局、国资委)
2. 支持以“龙头企业+国企”共同组建产业投资基金。选择符合泉州产业发展趋势的龙头企业,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积极性,鼓励其多出资,采取6:4或7:3或更高出资比例,发挥龙头企业熟悉产业发展趋势及上下游企业的渠道优势,以及灵活的市场化管理优势,让基金的投向更加精准,通过产业基金所投项目落地泉州,推动相关产业链升级;通过国企参与,增强民营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为专精特新企业拓展市场增强影响力。(责任单位:市金融局、国资委、财政局)
3. 探索设立市级专精特新专项发展基金。由泉州市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市属国企以及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出资组成,由专业化的基金管理公司运作管理,定向投资专精特新企业。(责任单位:市财政局、金融局、国资委)
4. 加强担保增信服务。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增信服务力度,加强与银行机构对接合作,积极创新业务产品,进一步减少或取消反担保要求,并切实降费让利,为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责任单位:市金融局、国资委、财政局)
5. 加强企业辅导上市。筛选构建专精特新挂牌后备企业方阵,开展辅导培育,分层、分期推进企业股改、规范发展。充分运用新三板和北交所的上市直通机制,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先行资本运作。组织证券交易所等机构专家开展专题培训、现场对接、上门辅导、典型宣传等活动,大力推进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进程。(责任单位:市金融局)
(五)实施专精特新人才素质提升行动
全面落实各类人才引育政策,定制专精特新企业专属人才政策礼包,增强专精特新企业人才获得感。
1. 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团队。支持企业完善研发体系,引进研发团队,培育创新人才,对认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的研发团队予以政策支持。将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纳入市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范围,相应赋予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权限,支持企业引才聚才留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工信局)
2. 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定期梳理专精特新企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支持泉州本地高校、职业院校围绕企业需求开设对应专业学科与课程,实施订单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企业”实训基地,为企业搭建人才供给通道。推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与本地高校联合开展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严格按照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要求,深化高校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教育局、工信局)
3. 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探索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依托职业高校常态化组织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构建与专精特新企业协同发展的新生态;加大政府补助或购买第三方服务等形式,帮助企业对标专精特新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人社局)
(六)实施“异地研发”建设行动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主动链接市内外创新资源,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采取借脑研发模式,鼓励企业在发达地区设立异地研发中心,吸引当地人才团队研发创新,研发成果在泉州落地,通过飞地引进新技术,提高专精特新企业核心竞争力。
1. 支持企业自建飞地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到一二线城市、以及创新资源富集地布局研发中心,链接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对飞地研发中心的研发投入、科研成果产出、研发人员数量、办公场地等设定相应的指标,符合认定条件的,予以一定的研发投入补助、开办奖励、运营经费补助等,并享受我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优惠政策。享受政策的飞地研发中心须与我市母公司存在明确产权关系,确保飞地研发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
2. 支持到一线城市设立飞地孵化基地。推动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聚集高新产业的园区,主动跨出市域,布局飞地孵化基地。依托一线城市科创资源,聚集研发机构、科研人才,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研发孵化,并把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市,形成“一线城市研发孵化、本地园区产业化”发展模式。(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
3. 支持与上海、深圳等地专精特新产业园建设“两地双园”。探索由市、县两级政府与上海、深圳等地相关区政府建立合作机制,由国企在当地购买楼宇,吸引各类研发机构入驻,把制造基地、创新产品量产放在泉州,形成“研发在上海(深圳)、转化在泉州、产业在泉州”模式。(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国资委)
四、保障措施
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保障行动方案有效落实。一要成立工作专班。市、县成立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工作专班;各县(市、区)由主要领导任组长,配足配强工作力量,建立培育工作机制;各乡镇由主要领导挂钩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并为每家专精特新企业配备1名服务专员,常态化开展宣传发动、培育服务、申报指导等工作。二要制定扶持措施。有关责任单位和各县(市、区)要针对培育目标任务制定相应扶持措施,形成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包,合力营造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良好生态。市、县财政对培育工作所需资金给予保障。三要加强考核督促。全市按年度分解下达培育目标任务(见附件1),制定培育目标任务考评细则(见附件2),对年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目标完成率、数量、增长率进行综合考评,定期对各县(市、区)培育情况进行通报并抄送县(市、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